•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全民记者

脚踏实地三十载 科技沃田再出发

时间:2022-12-2 13:47:40  作者:  来源:  浏览:59  评论:0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周卫就是这样一位奋斗者。“耰锄不惮勤,常恐地力瘦。”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如何才能让土壤更肥沃”是周卫长期钻研的课题。聚智攻关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在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周卫就是这样一位奋斗者。“耰锄不惮勤,常恐地力瘦。”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如何才能让土壤更肥沃”是周卫长期钻研的课题。

聚智攻关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在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周卫主持过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最看重的就是研究的意义。“只有符合国家需求的研究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有意义的研究才能说服自己全身心投入,才能得到同行们的支持。”周卫说。

2010年,周卫作为国家农业行业专项首席专家,组织实施了“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技术研究”科研专项,组织全国12个优势单位,围绕理论、技术、产品及模式在10省开展科技攻关。“北麦南稻”是我国粮食种植的主要格局,南方常年种植水稻面积高达3.76亿亩,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82.7%,但其中约1/3为低产水稻土,产量不足高产田的一半。通过长期的观测试验,周卫带领专家们把低产田分为5个类型,分别是黄泥田、白土、潜育化水稻土、反酸田、冷泥田,对应的特点分别是瘦、板、烂、酸、冷。周卫介绍说:“根据不同类型土壤的低产成因,我们创建了涵盖土壤酶、微生物等生物肥力指标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发现西南稻区大面积缺磷,东南稻区土壤酸化明显,速效钾和有效硅含量低。”

为了组织众多科研单位协同攻关,周卫不仅承担大量顶层设计工作,还要安排大量时间赴全国的示范基地考察会商。“周卫做事喜欢亲力亲为,任务重的时候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办公室就放着折叠床和洗漱用品,他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很高,考虑事情很全面,我们都很钦佩。”周卫多年的同事梁国庆介绍说,“周卫白天公务多,要找他最好是晚上9到10点,只要不出差,他都在办公室里。”

经过多年努力,周卫带领团队创建了涵盖生物肥力的质量评价体系,为不同类型水稻土肥力评价提供关键参数,并组织兄弟单位开发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低产水稻土改良关键技术。示范应用显示,有了技术保障,3年里农田地力至少提升了1个等级,水稻平均增产超过100千克/亩,比改良前节约氮、磷和钾肥10%到15%。研究成果在南方11省规模化应用,大幅提升了低产水稻土的地力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16年,周卫主持的“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聚焦前沿  超前谋划突破瓶颈

土壤培肥、化肥减施,是耕地保护的两大技术难题。20世纪80年代,“肥料利用率”就成为让专家和农民都面临重大压力的问题,周卫很早就将自己的研究聚焦到这一点上。“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直接关系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我国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生产体系要协同高产、高效、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因此,这一命题在我国更具特殊性和挑战性。”周卫的同事何萍研究员介绍说。

经过多年的定位试验,周卫带领团队用大量数据证明,长期配施有机肥能够修复施用化肥所改变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了一套针对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推荐施肥”新方法,有效解决了农民在不具备土壤测试条件下,难以确定氮肥施用量的重大难题。这项研究成果已在全国7个省份推广应用,在保证产量前提下可减少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化学氮肥用量10%到30%,提高氮素利用率10个百分点以上。此项研究于202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我们正在全力做好‘养分专家’系统的推广和使用,农民通过我们这个小程序,只需要提供往年产量、施肥量等,就可以免费获得科学的施肥建议,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周卫介绍说,“几年来,这套系统已经在14个省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为我国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及化肥零增长等重大行动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撑。”

笃行不怠  传承精神锻造团队

“60年前,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其中把‘土和肥’排在前两位,所以当年我对土壤学很感兴趣。”1983年,周卫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农大农学系学习。1992年,已经获得土壤学硕士学位的周卫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师从我国植物营养与肥料领域权威专家林葆研究员攻读博士学位。“周卫是我们博士点的第一个博士,是大家的宝贝疙瘩,得到老中青三代专家的悉心指导,他也确实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研究所退休研究员金继运介绍说。周卫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逐渐爱上了这项“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事业,一干就是一辈子。

除了科研上的追求,周卫始终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通过做示范、压担子锻造青年人员的科研能力。“我们团队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每位新进的研究生第一次下田时,周老师都要全程陪同,亲自讲解田间试验的技术细节,与学生同去同回、同吃同住。” 团队青年助理首席艾超介绍说,“周老师业务精湛,又非常平易近人,以身作则,对我们是一种引领和鞭策。”多年来,周卫凭借自己的身先士卒、勤奋敬业,高度凝聚老中青科研人员的力量,带领团队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04人,打造了一支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精英团队。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个人的点滴进步都是党和国家培养的,是团队协作取得的。奋斗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可以作为一个起点。”周卫始终不忘科研报国的初心,始终以奋斗者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土壤的保护和利用是新时代三农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了“沃田科技行动”。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耕地科技创新总首席科学家,周卫又开启了新的征程,全身心投入一场新的耕地科技创新大会战中……


相关评论
联系电话:010-68368812 010-52838338   版权所有 2018 2002-2015 www.weiquan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6100-1号 公安备案号110102004153-1